在傳統(tǒng)的和倒置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使用了既充當p型透明導電電極又充當n型透明導電電極的Cu/石墨烯雜化膜。對于Cu/石墨烯雜化膜,最佳厚度為7 nm的Cu,薄層電阻值降低至約5 Ω/sq,與僅石墨烯(約180 Ω/sq)相比,具有顯著的改善。同時,通過改變熱沉積在石墨烯層頂部的Cu含量,Cu/石墨烯雜化電極的功函數(shù)也可以控制在4.84-4.95eV的范圍內(nèi)。此外,使用原子力顯微鏡(AFM)和導電AFM(C-AFM)測量發(fā)現(xiàn),Cu/石墨烯薄膜顯示出皺紋特征,均方根(RMS)粗糙度范圍為1.9-5.8 nm,并且RMS電流幾乎是Cu沉積厚度(約30 nA)的兩倍。具有3 nm Cu/石墨烯雜化電極的常規(guī)有機太陽能電池和倒置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功率轉(zhuǎn)換效率(PCE)分別是具有原始石墨烯電極的器件的1.4和4.5倍。
Figure 1. (a-e)地形圖像(圖像尺寸:5 mm×5 mm,比例尺:1 mm),(f-j)導電AFM圖像(圖像尺寸:5 mm×5 mm,比例尺:1 mm),(k-o)輪廓圖,對應于(f-j)中的綠線
Figure 2. 基于(a)反向和(b)常規(guī)PTB7:PC
71BM的設(shè)備架構(gòu)。(e)反向和(f)常規(guī)OSC器件的J-V曲線。
Figure 3. (a)常規(guī)OSC和(b)反向OSC在100 mW/cm
2的AM 1.5G照明下的J-V特性。
相關(guān)研究成果于2021年由東亞大學Jung Hwa Seo課題組,發(fā)表在Carbon(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arbon.2020.08.055)上。原文:Cu/graphene hybrid transparent conducting electrodes for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。
轉(zhuǎn)自《石墨烯雜志》公眾號